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22日電(春林 李玉 于俊)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尚武說起24支參與楊浦社區環境微更新的規劃師們喜上眉梢,稱贊“他們個個都是傾情投入!”
2018年1月,楊浦區啟動社區規劃師計劃,同濟大學12名規劃師分別對接區內的12條街道鎮,因為效果喜人后來又增加12支。規劃師們深入街巷小區,目光瞄準犄角旮旯、巷角路邊,細細踏勘精細打磨,如今的街頭巷尾、老舊小區變得靚麗奪目。
微更新關乎居民美好生活
延吉新村占地45公頃,408幢樓房居住著3.26萬人,盡管公共設施配套齊全,也有綠化區域,但歷經40年的風雨,這些6、7層高的住宅及小區環境老舊破落。而周邊的交通也壓力很大,上下班高峰時段人車洶涌,人行步道通行情況也相當糟糕。
作為老工業區的楊浦,老街老社區比比皆是,老人出門不方便、孩子放學過馬路太危險、想鍛煉沒地方……溝溝坎坎、雜草叢生,件件都是居民的煩惱,想改造?每一個都是針頭線腦,細碎瑣屑的角角落落。用規劃師陸勇峰的的話來說,這些微更新沒啥收入但投入巨大、工作十分瑣細,屬于純公益的規劃。
規劃是干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重新安排好河山的事,至少也是一個鄉鎮、一個新村的,哪有整天游走在社區里,勘測、拍照、計算、放線的?

但王紅軍、戴代新、馮高尚、董楠楠、姚棟、黃怡、李彥伯等帶領24支團隊、約200位中青年規劃設計人員一干4年多,與街道、居委會、職能部門,更多地是與居民溝通,就一棵樹、一條道、一個小運動場持續不斷地交流商討最好的更新方案。這些活動常常是在下班后、節假日。
金茜云說,“當然麻煩,但改造好了,居民滿臉燦爛的樣子,我很治愈!
讀懂社區居民渴望的眼神
盡管有城市層面的《美麗街區方案》《街道設計導則》,但頂層設計還是要通過實實在在的規劃改造工作、用繡花功夫于細微處在市民家門口實現。
蘇家屯路街角,一道矮矮的墻把綠地和步道隔開,在密集的居民區,鄰居們想說個話、看個景兒,都沒有安全停駐的地方;彰武路鞍山支路的小花園,原來有假山、喬木和高矮不同的草木,但就是沒有居民歇腳嘮嗑的空兒,而這里孩子放學、菜場買菜,來來往往的老人很多;延吉小區綠化帶內品種豐富,綠化樹被各種不知名的雜草灌木嚴實包裹,人行道上到處是見縫插針的汽車;定海街道的偉達工具廠廢棄已久,滲漏嚴重,幾進廠房之間的天溝已部分塌落,墻上白灰大面積脫落,門只剩下一個黑魆魆的洞,地上紅的、白的、灰的,更多分不清顏色的雜物堆滿了每一個角落……馮高尚告訴記者,每一個老舊小區的居民要求改善的愿望都很強烈。
梁潔說,本次規劃開展過程中,我們團隊注重從現場的精細調研出發,對基地內的每一棵大樹、每一塊活動場地都先行標注;規劃初步方案形成后,廣泛、多輪征詢居民意見,反復修改,目標就是把延吉四村的中心花園變得老中青幼都好用,還能充分留住歷史記憶。

金茜云對于居民們要求改變“社區老舊、環境雜亂,路面、路牙石、座椅涼亭破舊;小區內亂停車”等訴求,她深入控江七村、控江西三村、延吉七村、舒蘭路61弄,開展環境勘測、具體訴求征集、方案設計、落實改造。首先扮靚小區綠化,增加居民健身步道,還要設置中心休閑廊架、慢行道、休閑活動、休閑座椅、健身器材、療愈種植池、共享花架、動車停車位等等,這些“規定動作”一個也不能少。而現在的小區居民已在享受改造帶來的愜意和美好。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工人新村,垃圾桶等均擺放在小區大門入口處,很是扎眼。經過馮高尚等人的謀劃,鞍山三村小區垃圾房的大門開到背面,不再正對大門,讓居民丟、垃圾清運轉場到背面去;廂房原來開門處變成小區宣傳櫥窗、彩繪墻等,小區入口立現高大上。

24支隊伍中,年輕人擔綱設計總控、藍圖設計、路段設計、建筑設計、局部節點設計、現場督造等!拔覀兇蛩阍谶@條居民路上融入校園文化,結合居民提出的問題,打開不同的節點空間,我們在彰武路南側設計出一條同濟大學時光軸,可以說每個環節都很鍛煉人!瘪T高尚說。
“項目落實,社區變靚,開心!”
定海之窗、黨建花園、三區合一為一脈三園、彩虹公園……2018年以來,楊浦區社區微更新產生的熱詞很多,這些熱詞的“發明者”都是同濟規劃院的年輕人。
他們把水豐路一側街道優化升級為如今老年人的會客廳,讓撫順路社區睦鄰中心成了網紅,讓彰武路美食一條街成了同濟大學百年歷史的“時光膠囊”,讓核酸亭變身成了“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匯聚愛心的“吉愛亭”。梁潔說:這條百米長廊上的報紙,看的人很多,我們在廊柱中間設計了一些座椅,這樣看報看累了就可以坐一會兒再繼續。
社區規劃師項目負責人張尚武介紹,5年來,社區規劃團隊傾情投入,對全區200多條道路、近1200個路段,開展了全覆蓋的現場調研,問需于民。在此基礎上,打造明星街道、書香街道和煙火氣街道三類特色街道。用簡單、經濟但充滿關懷的方式 激活被遺忘的空間,創建兒童與老者友好社區,現在“小小規劃師”“科普小森林”等都成了遠近聞名的社區更新名片了。

王紅軍、張斌兩位設計師仿佛使了魔法,把原來的“定海瘡疤”變成了現在的“定海之窗”:咖啡廳、展廳和超市集為一體,最讓人留戀的當然是斜撐于墻上、山脊模樣的半室外大檐廊,F在,定海之窗變身“照相館”了,居民絡繹不絕,在屋里化妝、穿婚紗、擺姿勢,拍婚紗照……
七彩的小瓷磚像游龍、如彩虹,從鞍山支路一彎一折迤邐到彰武路,“楊浦公眾號把它稱作‘彩虹公園’,說:街角出現一條彩虹。就這樣傳開了!崩盍终f,照片發在網上,贊者不斷,我們當然高興。

匡曉明、陸勇峰團隊推動原鐵路公房、打虎山路1弄、遼源西路190弄3個小區破墻棄界,構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一脈三園”——遼源花苑,成了游客的打卡點。開魯新村公共花園改造項目,被納入聯合國人居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設計最佳案例。
“參與社區微更新,收獲非常大!崩盍终f,我們原來做的規劃案中觀的居多,像這種微觀尺寸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要與各方細節打交道,溝通,鍛煉人,設計溝通修改,有時還繁雜、瑣碎,但有干勁;微更新的地點與單位近,我可以頻繁地去溝通,上班路過那里也要去看一看。新村人行道上,有個核酸點,很多人排隊,夜幕降臨時,墻燈黃黃的光透出一個“同”字,于是有人說“燈設計得很好看”“壓抑的日子里,它很治愈”……她說:“項目一一落實,社區慢慢變靚,開心!”
“美麗街區”凝聚規劃師們心力
如今,“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正在展開,社區規劃師們又忙起來了。
記者問“你們感覺如何?”。
金茜云說:“不斷地與居民交流,一起探討方案,調整、再討論、再調整。雖然不少細枝末節并沒能做實做全,但模樣有了。這里面,真實地記錄了居民的美好愿望,記錄著我們努力的樣子,挺好的!”
“挺有歸屬感的,能為社區做點事,落地扎根感很強。上海老舊小區太滄桑,上海既有外灘,也有舊里弄。市政府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我們當然要全力以赴!毕驎郧僬f。

《上海市楊浦區“美麗街區”總體規劃設計方案——以精細化設計提升街道空間品質的規劃實踐》獲得國家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劉頌表示,“社區微更新實踐中,規劃院較好地發揮了產教融合的平臺作用,積極推動同濟規劃師生走進社區,深入了解居民生活,組織居民參與微更新,讓城市規劃更好地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據悉,近年來,同濟大學幾十位規劃、設計、建筑領域的專家,在楊浦、浦東、靜安、徐匯、虹口等全市多個區擔當起“社區規劃師”。當城市基層社區的單元微更新,與象牙塔內立于學術前沿的大學新智“碰撞”,美麗上海美麗街區便近在咫尺。(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