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4月23日電(記者 姜煜)上海國家會計學院22日舉辦2023年度宏觀經濟論壇,邀請多位我國宏觀經濟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共同研判國際國內形勢,預測我國經濟發展走勢,提出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CPA中心執行副理事長白曉紅主持論壇。學院部分職工、校友、在院兩個高端班學員和碩士研究生參加了學習。北京合思首席執行官馬春荃等嘉賓出席了論壇。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盧文彬在致辭中表示,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宏觀經濟論壇已經成為學院圍繞宏觀經濟領域研討的重要交流平臺。在今天這樣一個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時代,預判未來變成一項越來越具有挑戰性的工作。2023年是加強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特殊而且重要的一年。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困難不小的國內改革工作與目標宏大的發展任務,給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多挑戰。當前,企業要化危為機、危中尋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更有必要以終為始看未來。形勢越復雜、任務越艱巨、工作越困難,越需要冷靜分析研判未來的發展趨勢,用科學思維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堅定地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發表了主旨演講。他以全球化的轉型與重置為切入點,分析了未來世界格局的走向,闡述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全球化的轉型和重置體現出以下趨勢:一是知識與技能型流動正在推進全球互聯。二是全球沒有哪個區域能做到自給自足。三是各個區域和行業都有來源高度集中的產品。四是全球價值鏈始終處在逐步演化的過程中。五是跨國公司是利用全球流動實現增長和打造韌性的關鍵。全球化重置的結果,是中國從世界舞臺邊緣到了世界舞臺中央,因此,未來中國要從打造主場現代化到打造主場全球化。
論壇上,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上海國家會計學院CPA中心學術顧問趙偉以“經濟可以更‘樂觀’些”為題,深入探討了當前經濟形勢,作出了相應的研判,勾勒出未來的投資藍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學研究室主任湯鐸鐸就2023年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美國銀行危機兩個問題進行了分析。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鮑勤以“系統觀下的宏觀經濟:運行與調控”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本次論壇發布了財政部部省共建課題《宏觀經濟周期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白曉紅、趙偉、趙宇、鐘世虎等)。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應用經濟系講師、碩士生導師鐘世虎進行了介紹。他表示,研究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宏觀經濟周期運行特征、機制、預測及建議進行闡述。包括我國經濟周期理論與西方主流經濟周期理論的差異、中國如何利用我國的制度優勢阻隔國外經濟危機沖擊、我國經濟周期結構性特征以及對我國經濟周期結構性特征進行預測。通過研究發現,中國的經濟周期與西方國家是有差異的,我國的制度優勢屏蔽了一些經濟危機的沖擊,進而呈現碎片化周期的特征,也出現了一些房地產、城投債等結構性的問題。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CPA中心執行副理事長白曉紅在論壇總結中表示,我國經濟無論因變量自變量還是從抽象到具體、定性或者定量方面,都發現了一些規律,特別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式現代化體系的建設下,中國經濟走向是行穩致遠的。本次論壇充滿了視角多元的討論和闡述,每位專家都深刻洞察到了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趨勢。
最后,白曉紅副院長宣布,經過兩年來的醞釀,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將與國內宏觀經濟研究各方成立“中國宏觀經濟周期與結構研究聯盟”,每年選擇相關的關鍵問題進行深度研究。(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姜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