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新聞10月30日電(趙亞楠 許婧)參加第七屆漁陽里論壇暨“講好漁陽里的故事:新時代視域下漁陽里的研究與傳播創新”學術研討會的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名譽會長、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張云教授在從漁陽里精神、漁陽里的人和事、漁陽里的史料和具體應用等方面對論壇進行總結后指出,漁陽里是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特別是中共創建史的豐富寶庫,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本次論壇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指導,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大學、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主辦,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漁陽里研究專委會、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承辦,上海大學直屬單位黨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協作組、上海大學《開天辟地》課程組協辦,旨在共同交流新時代視域下漁陽里的研究與傳播創新,講好“漁陽里的故事”,擦亮上海紅色名片,進一步深化漁陽里歷史文化、精神內涵以及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的研究。
來自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等單位的近70名黨史研究專家和學者參與本次論壇。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教授、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嚴愛云教授、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歐陽華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
徐建剛教授在回顧漁陽里研究專委會成立歷史的基礎上指出,講好漁陽里故事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密切相關,特別是把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前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漁陽里具體的歷史空間相匹配是黨史學界研究的一大創新。
嚴愛云教授強調,要以弘揚傳承紅色文化為使命擔當,講深講透講活漁陽里故事,加強漁陽里的研究與傳播創新。
歐陽華教授表示,漁陽里是中共創建時期重要的核心活動區域,也是許多重要歷史人物的聚合點和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見證地,漁陽里時期的理論宣傳、人才培養、階級動員等多項工作與上海大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深入講好漁陽里故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
主題報告階段,五位專家學者圍繞漁陽里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一大”文件的文本分析、中國近代民族解放運動和館校融合的革命歷史資源保護應用實踐等主題深入研討。
上海歷史學會原會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姜義華教授總結出漁陽里精神就是不懈地救國救民的真理,概括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特征,指出當今弘揚漁陽里精神,要把人的發展、人的本質的提高、人真正的解放作為我們奮斗的核心任務。
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上海大學忻平教授從建黨過程與偉大建黨精神的一致性出發,指出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開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幕,偉大建黨精神強化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偉大建黨精神形成激發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主動精神,在歷史細節把握的基礎上達到一種政治的高度和正確的宏觀思考。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原主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牛大勇教授通過對中共一大文件的文本分析,從九個方面闡明了對建黨史相關問題的鮮明觀點,進一步指出了中共建黨以后的發展戰略與策略。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原副校長朱華教授以中國近代民族解放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為主題,從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出發,闡述民族覺醒與民族解放。
中共一大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中共一二四大場館管理委員會秘書長薛峰以一大和上大國家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為例,介紹了館校融合的革命歷史資源保護應用實踐。
交流發言階段,七位專家學者從漁陽里的人和事、漁陽里精神的內涵價值、漁陽里的創造創新等角度分別進行研究闡釋。
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蘇智良教授從維經斯基與漁陽里追尋了一段建黨往事。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漁陽里研究專委會主任、上海大學李瑊教授總結了“漁陽里”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上海市團校黨委書記、校長戴冰指出了精神動力視域下共青團為黨的精神譜系貢獻內容的價值意蘊。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福進闡發了紅色禮儀源流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關系。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黨建系主任、《思想政治課研究》主編曹景文教授介紹了十月革命前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的主要途徑。軍事科學院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威分享了新時代視域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理論創新研究。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講師張永杰對中共中央機關長期駐扎上海的區位空間因素進行了分析。(完)
注: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許婧